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毛奇齡

毛奇齡(1623~1716),原名甡,字大可,又字於一,號西河,又號河右、初晴、晚晴。浙江省蕭山縣城廂鎮(今浙江蕭山縣)人。生於明天啟三年,卒於清康熙五十五年,享年九十四歲。學者多稱「西河先生」。
  毛奇齡從小就聰穎過人,根據記載,才四歲他就在母親的口授之下,誦讀《大學》,與兄長毛萬齡並稱為「江東二毛」。清兵南下後,他曾加入南明王朝軍事抗清的行動。魯王敗亡後,毛奇齡回鄉隱居。
  由於毛奇齡的個性激越,兼以口角鋒芒,容易給人「恃才傲物」的感受。因此在隱居避禍的過程中,他幾度被仇家舉報,誣指他仍在進行反清事宜。這也導致他四處輾轉流亡,河南、湖北、江西都曾有他的行蹤。但也因為如此,毛奇齡先後結識閻若璩、姚際恒、朱ㄧˊ﹔yi尊、施閏章等人,彼此唱和論學,對他的學術之路,產生了極大的助益。
  康熙十八年(1679),朝廷下令各地薦舉「博學鴻儒科」,毛奇齡與他的好友朱彛尊,分別前往京城應試。試列上等,授翰林院檢討。入國史館,纂修《明史》。在館七年間,毛奇齡負責撰寫弘治、正德兩朝紀傳以及《盜賊》、《土司》、《後妃》各大傳。也曾擔任會試同考官。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因病辭官,返鄉後,與兄長毛萬齡同住,此後潛心學術,著述授徒。
  毛奇齡治學,有著極高的標準。曾說:「元明以來無學人,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。」因此,他博覽群書,不論經學或詞章,皆有所成。讀書每遇異說,必定「搜討源頭、「字字質正」,強調治經須以原文為主,不可摻雜別家述說。且多堅持個人的獨特見解。他的學問,可分由經學、義理兩方面討論。
  在經學方面,毛奇齡非常重視《大學》的研究,共有四本相關著作,其中《大學知本圖說》最為重要。儘管與朱熹一樣重視《大學》,但是毛奇齡卻非常不認同朱熹的《大學》學,對於朱熹改動《大學》經文的做法,他甚至以「經禍」來形容。
  毛奇齡以考證訓詁結合義理詮釋的方式,重新注解《大學》,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《大學》學系統。姑且不論朱熹與毛奇齡,何人的《大學》學較具有學術價值。但毛奇齡挑戰了數百年來,程朱獨佔的《大學》詮釋權。儘管距離清代中葉的乾嘉經學,年代距離尚遠。但毛奇齡此種,藉由文字訓詁,通曉經文義理,以求達到「通經」的這樣一種治學方式,很明顯的,跳脫了宋明儒的籠罩,開始往「復求原典,尊經崇實」的方向轉變。著名的乾嘉學者阮元,曾盛讚毛奇齡對乾嘉學術有開山之功,原因就在於此。
  在義理方面,毛奇齡對程朱理學多所批判,連「道學」一詞,都被他認定是「道家之學」。宋儒強調的「主靜、立極、涵養用敬、格物窮理」等修養工夫,在毛奇齡看來,全部都是道家名詞。真正的孔孟聖人之學,應該要稱為「聖學」。而學習成為聖賢的方法,不過是「忠恕」二字而已。以義理為勝場的宋《易》,甚至連大儒周敦頤、二程子的《易》學著作,也遭他批評是援引了道家思想解《易》。
  同時,毛奇齡不但是經學家,還精通音韻學。也是文學家,善於詩詞、歌賦、ㄆㄧㄢˊㄨㄣˊ﹔pian wen。 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。兩馬並駕為「駢」,文章中兩句平行互為對偶,故名「駢文」,對偶句多由四字句或六字句組成,亦名「四六」。駢文、散文。又是文學批評家,對詩詞創作的理論,頗有見地。音樂造詣也相當高,通曉音律,著有《竟山樂錄》、《樂本解說》。清初儒者張履詳,還曾經特地前來跟隨他學習樂律。此外,他對地方誌也有研究,著有《湘湖水利志》、《蕭山縣誌刊誤》。他的書法也是一絕,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書法家,在清初很受到推崇。
  毛奇齡生前交代兒孫,在他死後,必須「不冠、不履,不易衣服,不接受吊客」。他甚至還替自己撰寫了墓誌銘。有趣的是,當時七十歲的毛奇齡,卻遲至二十四年之後,才以九十四歲的高壽,離開人間。
毛奇齡一生著述等身,收錄於《四庫全書》的就有52種。他的遺著由學生編為《西河全集》,分為《經集》和《文集》二部。較為人熟知的,有《古文尚書冤詞》、《仲氏易》、《四書改錯》’《大學知本圖說》等等。
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